“对立统一”关系型作文指导与训练
一、学习目标
1.基础目标:我能准确地说出概念间四大关系类型,并阐释清楚。
2.拓展目标:我能正确地运用“对立统一”的关系分析一组矛盾的概念,并形成观点。
3.挑战目标:我能根据概念间的关系写一段文字证明我的观点。
二、学法指导
1.用全面的联系的(非孤立的)、发展的变化的(非静止的)和对立的统一的(非绝对的)方法看问题;
2.运用“知识链接2”的思辨方法分析概念间的关系;
3.独学、对学和群学,合作讨论探究;
4.画思维导图,进行段和篇的写作练习。
三、知识链接
1. 高考要求
①语文核心素养要求我们——发展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提升思维品质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五思五性”)
②高考作文要求我们——要具有思辨性,能对一些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地思考、辩证地分析。
③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高考作文应该拥有更多的思辨性,而不是堆砌名人名言、用典,尤其是一些作文“文艺腔”偏重,也得适当纠偏。
④对立统一关系中既包括矛盾性又包括统一性,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认识和利用矛盾性和统一性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让作文变得深刻的20种思辨法
①过程与结果,②整体与部分,③原因和结果,④必然与偶然,⑤内容与形式,⑥现象与本质,⑦对立与统一,⑧共性与个性,⑨内因与外因,⑩量变与质变,⑪主要与次要,⑫个体与集体,⑬实践与认识,⑭主观与客观,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⑯真理与谬误,⑰否定与肯定,⑱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⑲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⑳社会环境与个人成长。
3. 概念间关系的主要类型
①对立统一关系。各概念单一来看是对立的、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也称之为无此无彼式。比如“自由与纪律”,没有“自由”也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也可以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们追求“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的约束。“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就属于这种关系。
②并非绝对关系。概念间存在着条件或因果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也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痛苦与成功”,可理解为“成功来自痛苦的磨砺”;但痛苦之后,并非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
③并列共存关系。概念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同时共存的关系。也称之为有此有彼式。例如“学与问”,学而知,问而广,勤学与好问总是连在一起。不能问者,学必不能进,不能学者,必不能有疑。议论时,深刻阐述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才能将这个题目谈透。“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就属于这类话题。
④是非取舍关系。概念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做出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比如“偏见与关爱”,应该理解为“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它理解很可能不准确。“铭记与忘记”就属于这种关系。
4. 关系型作文的审题立意误区
【误区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既然是关系型作文,审题时就应当重点把握概念间的关系,关涉两点,在两点之间寻找突破口。而有些学生在审题时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恰恰是割裂了两者的联系,在行文时大谈一点,却对另外一点置之不理,以致造成偏题、离题。如浙江省高考作文“人文素养与发展”,存在一种条件关系——人文素养的高或低,制约着发展空间的大小。在审题时即要全面审视这种条件关系。但从作文来看,许多离题作文都没有能从两者关系入手,而是或空谈人文素养,或大侃发展,这种“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最后造成严重失分。
【误区二】泛论关系,不见重点
有的在行文中泛论关系,最终使文章陷入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的泥潭。关系型作文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重点,敢于突出重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高考全国卷作文“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在审题时当然应准确把握两个概念的关系,如果在审题时能以“遭遇挫折”为侧重点,能够从如何对待挫折这个角度切入去行文,而不是流于表面的于两者关系泛泛而谈,那么文章将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有力的拓展。
【误区三】另起炉灶或偷换话题
有些学生根本不了解任务驱动型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区别,彻底抛开了关键词,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广东卷(原题见课件)要求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作文,有考生由引出话题的那则冯妇的寓言推出一个结论——应该了解实际情况后再采取行动,做事不能太轻率。以为这样就符合题意,其实是完全理解错了。另外,注意偷换概念。换词也应尽量避免,即使是同义词也应尽量用话题中的词,以免产生曲解。

“联系观”形象阐释图例

“发展观”形象阐释图例

“矛盾观”形象阐释图例
四、自测试题
1.请列出关系型作文关键词之间关系的主要类型,并举新例说明。
2. 同一组概念,若从不同角度(不仅仅是温度)去解读,那么其关系类型也就会随之变化。请从不同层面解读“冷与热”之间关系。
【我最大的领悟】
五、当堂检测
1.完成“对立统一关系”作文的分步训练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找一找,材料中一组对立统一关系的概念。(关键词)是A 、B 。(提示,审题要圈画留痕)
【我的领悟】
2.辨一辨,非情境限制下A与B的关系是怎样的。(提示,用联系的、发展的和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我的领悟】
3.想一想,我能写哪种情境限制下(领域)的哪种关系,能形成怎么样的中心论点。(提示,根据材料,限定情境,确定“对立统一”关系的具体内容)
【我的领悟】
4.写一写,拟写分论点,写一段话从一个角度阐述你的论点。(提示,用好“五步法”)
【同学点评】
六、课堂小结
1.我记住的知识:
2.我掌握的方法:
3.我最大的领悟:
七、巩固训练
1.明确以下概念间的关系类型并简洁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1)平凡与伟大
关系: 观点:
(2)向前看与向钱看
关系: 观点:
(3)名师与高徒
关系: 观点:
(4)成功与失败
关系: 观点:
(5)自信、自满、自负
关系: 观点:
(6)成人与成才
关系: 观点:
2.周考作文训练(题目见作文纸)
八、知识清单
【巧用三招提高作文思辨力】
很多学生在写思辨性作文时,不是完全“无知”,而是缺少思维的深度。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使得所写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其实“是什么”也不清楚)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化开掘,缺乏思辨性。
①由此及彼想开去。读完命题,自己不妨想一想, 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像之处,若能快速精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开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或命题内容要点)进行分解,拟写分论点,若各小点对应相像,整体必定神合。考生要留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预备。
②透过表面看实质。有些学生在文章中列举许多材料,但只下一个结论,这是不够的,还必需有分析。这里的分析是指要留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探求事物内部缘由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推断一篇文章的规律性,往往是看的因果分析是否能使人折服,分析是否揭示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对事物的进展趋势有肯定的猜测性。
③多问一个为什么。写作时,当你得出某个结论时,不妨再想一下,产生这个结论的缘由,那么问题分析也就向前推动了一步,当然也就显示了深刻透彻的文章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