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研究报告:中秋节习俗探究
学 校:某某小学
班 级:某某班
研 究 人:某某某
研究时间:某年某月某日-某月某日
研究目的: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同学们都知道中秋节吃月饼,但我们对中秋节又有多少了解呢?于是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确立了《中秋节习俗探究》这一主题实践活动。
目的是为了充分了解各地在中秋节里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了解节日的渊源、形成,民间各种不同的庆祝方式以及其中所承载的中国所独有的文化内涵,以此来体验中秋节吃月饼庆丰收、庆团圆、送祝福的意义。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创新节日文化,让节日真正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幸福。
研究方法:
围绕以下几个小项目,通过上网、看书报、访问其他人的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并将结果整理如下。
研究成果:
- 中秋节的起源、来历:
1.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开始祭月、拜月了。这是关于中秋来历的最早说法。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2.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3.时间的推定: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2008年开始中国大陆将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期。
- 不同地域、民族过节的有关习俗:
1.南方: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
2.北方:
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
3.海外: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在台湾,阴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是个重要民俗节日,全台湾放假一天,民众赏月吃月饼、柚子。香港及东南亚地区的华人,中秋夜提灯笼,或将灯笼挂在门前。
4.少数民族:
蒙古族人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回家团圆吃月饼。
广西侗族有“行月”的习俗。中秋夜临,各山寨的芦笙歌舞队,踏着一路月光,行至临近山寨,和那儿的寨民相聚赏月,赛歌赛舞。
- 与中秋有关的诗句:
《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节日意义:
节日的起源与历法有密切的关系,中秋节的起源绝不例外。中秋节又称“仲秋节”,是因为八月十五日是秋季三个月中的第二个月。秋季正是作物成熟的季节,古代各地都有“秋社”,是答谢土地等神灵的祭礼,也称“秋报”。中秋的月儿最圆最亮。后世的人们在这一天,将“秋社”及祭月、拜月、赏月、观潮、赏桂,馈食月饼等节俗活动融合,并逐渐赋予这个节日以团圆等新的意义。
附:中秋自制贺卡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我学到了许多有关于中秋节习俗的知识,知道了中国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不同的中秋节习俗。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使我学到了许多知识,还提高了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处理资料的能力,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