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商银行经营机制转换过程中,取得了许多喜人的成绩,尤其是在脱贫攻坚事业上,农商银行更是发挥着金融扶贫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外部信用风险、宏观政策调整以及农信社时期管理粗放、经营机制不完备、各项制度不健全,导致改制后几乎所有农商银行都要面临一个共同的难点问题——不良贷款居高不下。本文从多角度对不良贷款成因进行浅析,并提出清收建议,希望能为农商银行实现不良贷款“双降”尽到绵薄之力。
一、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客户违约。一是客户主观违约,农商银行所面对的客户群体主要集中在农村或者乡镇,客户信用意识薄弱,贷款到期后,客户有偿还能力但是拒不还款,形成不良贷款。二是客户被动违约,贷款发放后,原本具有偿还能力的借款人,因疾病、意外伤害等原因,失去或降低劳动能力和还款能力,导致贷款逾期,形成不良贷款。
2、宏观政策调整。一是货币政策调整,宽松的市场环境下,农商银行加大信贷投放规模,即便是严加管控,仍不可避免不良贷款的产生;当政策缩紧,贷款利率上浮会给大额贷款的企业,尤其是盈利能力稍弱的小微企业造成一定影响,形成不良贷款。二是环保政策,农商银行发放的企业贷款当中,向高污染化工企业发放的贷款占据了一定比例,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环保监管力度不断加大,部分高污染企业纷纷关门整顿或倒闭,致使丧失偿债能力,形成不良贷款。
3、法律制度不健全。一是法律法规不健全,当今社会信用基础依旧薄弱,“影响再贷款”、“影响子女上学”等失信后果对部分失信人起不到约束效果,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对失信行为进行根本性约束以致失信行为屡禁不止;二是法院执行难度大,向法院起诉是农商银行清收不良贷款的重要方式,但是在法院执行过程中,借款人恶意逃费赖债、没有可执行资产等原因给法院执行造成了诸多困难,不良贷款收回难度较大。
(二)内部原因
1、历史遗留问题。农信社时期,由于管理粗放,专注盈利,盲目扩大贷款投放量,忽视贷后管理工作,造成大量到期贷款无法收回。改制后,不良贷款自然由农商银行继续承接,形成了庞大的不良贷款余额,且此类贷款由于发放时间长,借款人、担保人病重或死亡情况较多,所以清收难度很大,核销手段也只是杯水车薪。
2、风险管控不到位。农商银行在占据县级以下贷款主要份额的同时,也承接了县域企业和个人的主要贷款风险,有的农商银行为了维系和争取更多客户,占领更大市场,往往忽视风险管控,一味扩大信贷规模,“三查制度”落实不到位,加之审批不严格,致使被部分企业和个人的表面繁荣蒙蔽,形成潜在风险,贷款到期难以收回。
3、员工行为。一是个别员工风险管理意识淡薄,贷前调查不认真,贷后管理走形式,对于隐患性问题不能及时发现,致使贷款到期后借款人无力偿还或拒不偿还的情况较多,形成不良贷款;二是受贿放贷情况存在,部分履职素质不高的员工因为收受客户好处,所以在贷款的多个环节放水,向本不具备贷款资格的客户发放贷款,致使贷款到期难收回,形成不良贷款;三是人事变动对贷款产生影响,贷款经办人员由于组织人事变动,将贷款管理工作交接后,接任人员因为业务或环境不熟悉,疏于贷款催收,形成不良贷款。
4、监督执纪不到位。一是由于农信社时期,纪检监察部门主业主责不突出,甚至未独立设置纪检监察部门,致使纪检工作流于形式,对于员工违规违纪行为不能及时发现,使操作风险不断扩大;二是由于相关制度不完备,纪检监察工作难以深入开展,部分单位政策落实不到位、执行不彻底情况普遍发生,导致部分员工的违规违纪行为屡禁不止。
5、不良贷款清收手段匮乏。农商银行对于不良贷款清收的手段主要是电话催收、上门催收及向法院起诉等,虽然现行的催收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借款人拒接催收电话、上门催要见不到借款人以及法院强制执行难度大等难题普遍存在,致使大量不良贷款仍然长期无法收回。
(三)其他原因
1、不可抗力因素。原本具有偿还能力的借款人因为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原因,造成粮食减产、企业停产,承受巨大损失,造成贷款不能按期归还,形成不良贷款。
2、非法集资影响。借款人因为风险防范意识不足,被非法集资的高额利息吸引,将大量贷款资金投入到小额担保公司,最终血本无归,导致丧失偿债能力,形成不良贷款。
二、不良贷款的清收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部署清收计划
要做到组织、人员、措施“三到位”。一是要成立扎实的清收工作领导小组,对于清收工作统一开展安排部署;指定专业部门进行专业管理,落实专职人员负责清收工作指令下达和开展情况统计;将清收任务细化分解到人,实施专项考核。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指定清收措施和计划,总结清收经验,不断提升清收能力和水平。三是要加强监督,对于清收工作中发现的员工违规违纪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严肃问责,保障清收工作开展的有底气,有成绩。
(二)统一思想认识,开展清收教育
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工作,引导全体员工将思想认识统一到行动中去,真正认识到不良贷款清收盘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引导员工克服畏难情绪,培养吃苦耐劳的品性,使员工恳清收、善清收、会清收,真正将清收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开展,尽职尽责,最大限度地减少农商银行资金损失,降低风险。
(三)细化责任落实,按部就班清收
不良贷款清收工作中,一是要明确贷款经办信贷员、审批人员、主管会计等相关责任人和分管领导、包行部室及支行主要负责人等清收责任人,层层传导清收工作压力,细化责任落实,自上到下劲往一处使,保障清收工作取得质效。二是要制定合理的清收计划和考核办法,对于清收效果显著的相关责任人予以表彰,并将优秀清收经验在全行分享,对于清收进度不佳的相关责任人予以经济处罚或行政处分,奖惩结合,促进不良贷款清收工作。
(四)运用法律武器,依法强制收贷
对于多次电话、上门催要,多次下发催收通知书后仍无法收回的逾期贷款,在保证贷款手续真实有效的情况下,要及时采取法律手段,依法向人民法院对贷款的借款人和担保人提起诉讼,并指定专人配合法院执行。因存在部分“老赖”拒不还债、外出躲债以及无资产可执行的情况,致使法院执行难度较大,所以在执行前要仔细排查摸底,明确被执行人是否有可抵债资产、资产价值是否足够偿债等问题,避免出现打赢官司仍收不回欠款或收不够欠款的情况发生。
(五)创新清收方式,做到因户制宜
每笔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都有不同之处,要想有效的开展清收工作,就要针对每一笔不良贷款制定不同的清收策略,做到“一户一计”、“因户制宜”。例如面对因缺乏经营资金导致丧失偿债能力的企业或个人,在保障其正常运营下能够及时回笼资金偿还贷款的情况下,可以为其注入资金,帮助其度过难关,进而收回不良贷款,促成“双赢”;对于拒不还款的顽固“老赖”,除了向法院起诉外,还可以通过其亲属、领导、邻居等关系人向其施压,让其为欠债不还的行为感到羞耻,攻破其心理防线,促成还款。
(六)加强源头把关 严控新增贷款
要使贷款清收工作取得实效,除了降低不良贷款存量以外,还需要对新增贷款严格把关。一是提升员工素质,加强信贷业务及风险管控条线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不断强化全员的风险意识;二是相关业务部门要定期开展信贷业务的后续检查,根据业务种类、风险大小合理设置检查频率,重点关注借款人的生产经营情况、资金使用情况、财务状况、担保情况等。三是要落实好“三查制度”,从贷款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有效规避风险,确保合规经营。